首页 新闻动态 童氏文化 各地童氏 童氏图库 网上祭坛 视频 调查表 留言版
 
各地童氏 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各地童氏 > 详细 

静观童氏三睦

作者:admin  来源:本站原创  点击:2994  发布时间:2012-01-10

   童氏先祖三人在静观镇初来咋到,人人陌生,事事新鲜,他们牢记祖训,以德立人,以勤躬耕,以俭治家,很快和当地居民融合在一起了,并受到支助与尊崇,农业生产日渐步入正轨。日常生活愈加感到幸福,怀旧之情,油然而生,他们常常怀念故乡,思念故人,决心让童氏家族的好传统好风习,在静观新家瓜瓞绵绵,子子孙孙相传,所以,三兄弟都沿用孝感老家先祖制定的字辈序列,严格为后代取名定字,不容错漏紊乱。这字辈五言四句二十字,入川前用至第十字,即“万古祥荣安,正光清太志”,志高祖三人即“志”辈先祖,后十个辈系记之不甚祥确,不便继续使用,于是,三先祖没有商量通气,就自行编排拟定了新的辈系谱。志高祖一系为:志九正无,朝学清仕,天元中应,心含大象,世作凤廷,景开锡玉,腾沛自如,希本善继,基丕良图,四言九句,共三十六字。志广祖一系为:印曰鹤兴子,少三应世长,履宣为昭吉,显登文明思,士德星元清,阳正泽一志,自先如在其,中太安遐年。五言八句,共四十字,志亮一系为:国凤思之君,自有金玉贵,守先其在学,世代永登廷,克昌时敬念,作述显文明。五言六句,共三十字,这三个辈系谱,从明初一直沿用到大清康雍乾时期,约三百余年。
嗣廷十世,时历两朝,有一件事令族人悲苦难当,刻骨铭心,永世难忘,崇祯末年,农历甲申年,明朝气数已尽,天下群雄并起,都欲取而代之,北面称王,其中张献忠一股,杀进四川,杀红了眼,杀黑了心,所到之处,百姓无不披靡,静观童氏族人曾参与抵抗,张献忠部挥刀乱劈才,几近半数族人就倒在其屠刀之下,余者,部分青壮年拼死拼活,逃离了魔掌,逃出了四川,逃到云、贵、陕等省另觅生路。静观童氏族人元气大损,直到大清兴起,入主北京,张献忠走到尽头,一命归阴,有关当局劝喻族人回归四川,重振家业,报效朝廷。大部分族人才回到了静观,一部分人留在了异地他乡,一部分人回到了四川,却去了巴县,涪陵、潼南、中江、内江等地,一部分人回到了江北县,而在水土、复兴、鱼嘴、任何、礼嘉等乡镇另建家园。
   当时,静观童氏家族,志高志广志亮三老祖的直系子孙,嫡亲后人,经过此次磨难却更加坚强起来,他们遵循“一种人忠臣孝子,两件事读书耕田”的祖训,一面积极搞好农业生产,一面努力学习文化科学技术,一边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,童氏族人又开始走向兴旺。
时光如流水,逝者如斯乎,历史车轮驶进了大清康雍乾时期。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出现又一个盛世,国家修史,地方修志,百姓续谱也火热起来。先祖的后裔,先后在静观场修造了三座祠堂,祭祀祖先,承传香火,团聚祖家,教辅后代。志高为长房,其宗祠称之为上祠堂,建于静观上场口滴水岩,志广为二房,称之为中祠堂,建于静观镇兴隆街;志亮为三房,称之为下祠堂,建于静观镇大柏树(现为双塘村)。祠堂建立,抚令追昔,团聚族家,服务社会。甚为红火。
    公元1864年(大清同治二年)春节,族人童为乾从广西回乡省亲祭祖。童为乾,中祠堂童志广先祖十一世孙,咸丰举人,同治进士,先后在京、陕、吉、赣、桂等地主政刑事,三品顶戴苍翎。他很关心静观族人现状。他倡导、邀集并主持了三祠族长和部分童氏名人,联席会议,议定了族内几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:
一、祠堂命名。原来的上祠堂、中祠堂、下祠堂,虽然简明易记,却没有特色,少点内涵,要命以新名。为乾祖提出三祠同一个祖先,而又自成体系,新名要有合有分,包含童氏族人敦厚仁德团结和睦的祖训家风。于是议决三祠同用一个字,即“睦”字,意含“仁德和睦”,隐喻童氏家族共同的传统美德。以此作为核心,再在“睦”前加一个字,组成双音节的语汇,反应不同的特色,以示三族有别。联席会议定义“敦”“雍”“尊”与之组合。“敦”“敦厚仁爱”,雍,雍容高贵,尊,高尚至尊。组成为“敦睦”“雍睦”“尊睦”,三祠,志高祖的上祠堂为敦睦祠,志广祖的中祠堂为雍睦祠,志亮祖的下次汤为尊睦祠,族人听到这三个含义深刻,文采四溢的祠堂名字,无不拍手称快,声声叫好,族谱上说:“至今以往后各子孙,务各遵守,永继和睦,丕振家声,将见雍雍肃肃,联族姓于一堂,继继承承,绵本支于百世。三始祖及列祖列宗之灵,实感慰焉,自必赐以后福也”。三睦之名一直沿用到公元1949年冬。
二、排定辈系,族人入川后,各祠堂一直沿用新排定的字辈谱系,时间久了才发现,这三个字辈谱系中友十七个字音形义完全相同,还有一个音同形近的字,而这十八个字,却又处于不同的辈分,以致长幼不分、高下难辨,不同祠堂,子孙辈兴父祖辈处于同一字辈上,造成许多误会和笑语话。为乾祖等认为,四字句和五字句,都是古代排定辈分的常用款式,四字句则更具古风韵味,而且,四字句排辈,每辈大致二十五年,四辈约一百年,即一世纪。四言八句三十二字,可达一千年左右,俗话说,千秋万代,千秋亦即一千年,不长也不短,如果要传诸万代,则需要一万个字辈,使用二、三十万年。太遥远了,不可想象,事实上也没有哪姓哪氏这么做过,族人联席会酝酿讨论,通过了为乾祖给各祠增删后的四言八句三十二字辈方案,自成体系,互不重复,刻诸石碑,铸诸铁鼎,写诸族谱:敦祠堂(上祠堂)为:心含大象,代作立廷,景开修肇,寸道怀行,希本善继,尚辅茂荣,业容益会,允达令名。雍祠堂(中祠堂)为:为昭吉显,登明师贞,必以载启,良秉敬仁,用光远绍,宗永克承,嘉传定保,汝建久成。尊祠堂(下祠堂)为:玉贵守先,其福述昌,受存禄佐,后嗣发祥,念铭表训,实振联芳,经常安勉,瑞集熙章。三祠堂的族规明确规定,每年族会(清明会)也公开宣示:静观童氏族人养儿育女,均须按本祠辈分序列取名。这样,保证后代辈系清楚,血脉更顺畅,亲情更浓烈,现今正当红的就是“代作立廷”“登明师贞”“其福述昌”等辈系族人。余下二十四字,可传二十四代,约一千年。
三、清明盛会。清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,是日,各家各户由家长带领,走出家门,踏青上坟,焚香炳烛,三拜三叩,祭奉先辈,寄托情思。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,真情真意也。 童氏三睦宗祠建立后,形成三足鼎立之势,相互关注又各自发展,每所祠堂都拥有自主的五、六十田产,最盛时有的祠堂有两百多石,收取租金来维持祠堂日常的必要开支,而一年一度的清明会,则最是最大的一笔支出,清明那天,族人们简单梳妆打扮后,满怀激情,扶老携幼,迎着春风出发了,先去祖坟挂青扫墓,祭拜之后,再去祠堂参加由族长(或会首)简单报告上年度工作开展,奖励惩罚,财务开支,旗族人增减等事项,然后就是会餐,除祭祖之外,会餐成了清明会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,族人们一年一度相聚,嘘寒问暖,谈笑风生,家常话,龙门阵,说不完道不尽。同宗同派,手足情深,有时七八十席,有时候一百二三十席,喝美酒,品佳肴,划拳打码,夹菜敬酒,那场面那气氛,琳琅满目,美不胜收,轩辕黄帝的遗传因子,在静观族人躯体上滋生蔓延,志高、广、亮的殷殷血脉,,在童氏子孙血管中温馨流淌,增强的是亲情友情,凝聚的是合力劲力,鼓舞的是报效家园的豪情壮志,这一届清明会谢幕,新选出的明年清明会的会首或管事,又开始对来年的清明会着手策划,就这样,年复一年,从不间断,从大清同治二二年(1864年)至1949年共举办了八十五届,单从这一点上看,静观童氏具有多么大的亲和力,震撼力合持续力。
四、兴学育人。先祖童为乾在联席会上反复强调,童氏族人不要忘记读书耕田两件事,对于子孙而言,读书这事,唯此为大,下一代是未来,是希望,一定要他们上学读书,接受教育,起码得粗通文墨,识文断句,记账写信,更高的要求是读史习经,著文写诗,参加各级科举考试,求取功名,为自己谋前途,为国家争荣光,为子孙做榜样,族长们纷纷赞同,表示一定要后代好,读书、升官发财、光耀门庭、告慰祖先,联席会决定,孩子们现阶段就近入熟念书,待各祠堂条件成熟后,一定自己办学,广纳族人和异性子弟入学就读。下大力气培育后代承认,上祠堂敦睦祠率先垂范,光绪二十年(1894年)调拨足够资金,聘请优秀教师,在祠堂内开设义塾,招收族内外子弟入学,不收学费,一批批童氏后生,在这里读书学习,茁壮成长,直到清朝末年,废科举,倡新学,义塾才停办。
   大清进士童为乾祖,是雍睦祠(中祠堂)的先知先行,读书做官,以身为范。雍睦祠重视教育蔚然成风,一批批莘莘学子打好基础,追求上进,读圣贤书,立圣贤志,参加乡、省、朝廷的科举考试,博取功名出身,中榜之后,有的留京(省)做官,有的回到故地或他乡为官,花翎顶戴,骑马坐轿,鸣锣开道,前呼后拥,十分气派,无尚荣光,这顶戴的顶是指官帽顶上缀的一颗不同色彩的玉珠,以表现不同官阶品级,雍睦祠的族人中,秀才、举人、进士不少,为官的多,戴缀有顶子的官帽也多,于是,族内族外就有了“中祠堂的顶子”的美称,近代,雍睦祠先贤童显懋(名?章,字文琴),也是静观童氏的一位杰出人物,他1901年任川东书院院长,1905年参加同盟会,奉孙中山之命回四川发展组织,先后任陆军小学校长,四川军政府总务处长,重庆第二女子学校校长。1918年主持重庆赴法勤工俭学,邓小平同志也是他组织和支助的学生之一,他当时签发的毕业证书,还陈列在广安邓小平纪念馆,1923年朱德赴德留学,毕业,他亲赴德国迎接归来。
    鸦片战争后,清廷愈加腐败羸弱,经济萧条,国立不振,民国建立,贪污腐败,军阀战乱,日寇入侵,国家遭难,民不聊生,社会大环境如此糟糕,三睦办学之事,心有余而力不足。知道1938年雍睦祠清明会上,兴办学校之事,才经族长和元老联合倡议,多数族人赞成通过,创办了雍睦小学。1939你那正式招生,设一、二、三、四四个年级四个班,算是正规的初等小学,生源以童姓为主,兼容他姓,男女兼收,年龄适度放宽,最重要的是不收学费,办学经费由祠堂筹集,消息传出,报名踊跃,新生昭齐,按时开学,一时间,雍睦小学,声震静观场,名扬江北县,雍睦祠办学走在前列,初见成效,上祠堂敦睦祠也奋起直追,1943年,童氏敦睦小学在敦睦祠内正式成立,也开四个年级四个班,办的红火,颇受欢迎,1946年,下祠堂有了办学计划。经三族三长,会首和人代表会商,认为三个祠堂分开办学,不如整合在一起,联合办学,资源得到有效利用,质量定会更快提高,有利于管理,有利于教学。于是,合并了敦睦和雍睦小学,成立了童氏三睦小学,校址就在原雍睦小学内。开设六个年级六个班,已具备了乡村完全小学的雏形。经过族人了学校的共同努力,学校越办越好,在静观树立了一面教育先锋的大旗,在族内掀起了一股读书上进的新潮。新中国成立后,三睦小学并入静观小学继续发挥育才的作用。
   自此,静观童氏族人,遵循大清同治二年三睦联席会的精神,坚持读书耕田,争当忠臣孝子,成为静观的名门望族,静观的生产发达和社会的进步,亦与童氏三睦密不可分。
    静观是江北县第二大乡场,第一大旱码头。商铺林立,市井繁荣,人来客去,车水码龙。当地民谣说:静观场,五里长。从上场口走到下场口,一条行的街,高高低低,但没有梯坎,弯弯曲曲却十分通畅,街面由青石板铺就,大街两旁是一楼一底的穿逗瓦房,楼下做商业用,楼上做为卧室。共色古香,别具一格,分外壮观。童氏先祖在这里定居,是最佳的选择,极大的荣幸。后来,静观场有一段最聚人气的街叫兴隆街,全部是由童氏族人出资修建而成的。商家以童姓居多,商品门类齐全,颜色品种多样,价廉物美,服务周到,深受乡民的青睐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童氏族人离乡进场经商日人数不断增多,最多的时候,静观场上工商户中,约八家就有一家姓童,几乎遍及七十二行各行各业,分布静观的大街小巷,其中不乏大家首富冒尖者,行业公会领军人。三祠中,尤以敦睦祠族人最为出色。敦睦祠族人似乎多一分经济头脑,多一分营销手法。他们跻身商海,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商机,买进卖出,货真价实,客来客往,以诚相待。笑迎天下客,乐赚世间钱。生意兴隆通四海,财源茂盛达三江,不少族人从小商小贩做起,迅速做大做强,为族人和乡亲服务,生财有道,腰包渐鼓,声名远扬,于是,获得了族内族外“上祠堂的银子”的赞誉。
    童氏三睦族人,客居静观,融入了静观特有的风土人情,享受着静观居民的温馨待遇,心存感恩之意,胸怀报答之情。长期以来,全方位的对静观的建设发展,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1382年大明洪武十四年,开修静观寺。定居于此才十余年的先祖三人,即出巨资襄助,伺候历次修葺或扩建,铸建大铁钟、铁香炉等,都是以童氏族人捐资为主,至今保存完好的铁香炉上,捐助的人,童氏最多,捐助的钱,童氏对多。铁香炉上还镌刻有童氏三睦辈谱序列,昭示童氏,功德无量,子孙后代,千秋永继,万世承传。
    不仅如此,举凡修桥铺路,扶危济困,救死扶伤,治病救人,弘扬忠孝,施行仁义等各方面,只要是慈善事,只要有利于家族、社会、国家和乡亲父老,童氏族人都积极释放爱心、有钱出钱、有力出力,做公益之事,行慈善之道,颇具大家风采、彰显大家风范。举尊睦祠的子弟就有精习武术,苦练拳脚的老传统。会一些功夫的族人,颇具侠肝义胆,见义勇为。初始的目的乃是强身健体,游戏娱乐。后来升华为惩恶扬善、保境安民,抵御入侵,该出手时就出手,拳打横行乡里的地头蛇,脚踢凌辱同胞的烂滚龙。在抵御张献忠血腥屠杀的战斗中,舍生忘死,奋勇当先。在抗日战争最前线,英勇杀敌,荣立战功。于是赢得了“下祠堂的掟子(即拳脚)”的盛赞。江北县县志上还有“静观的童打不得”的记述。
    这“上祠堂的银子,中祠堂的顶子,下祠堂的掟子”的说法,在静观等地,广泛而长久的流传。并载入了童氏史册,是静观童氏三睦历史上的一大特色。这几个称谓,一直延续到今天。
上一条:静观三睦清明会的发展 下一条:没有了
各地童氏
各地童氏
童氏名人
 
祖宗列祖灵位重新排位说明
祖宗列祖灵位重新排位说明
童氏家族宗亲会
选举领导人的纪要
警惕广东有人利用童氏宗亲身份行骗
 
童氏宗亲 版权所有 渝ICP 5020103084号
站长:童先生  联系电话:18623121218 技术支持:五天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