童氏入川作者:admin 来源:本站原创 点击:4990 发布时间:2012-01-10
公元1368年,朱元璋推翻了残暴的元帝,同时消灭了各地反元义军,在南京建立了大明王朝,龙袍加身,当了皇帝,定国号为洪武。 政权新立,百废俱兴,首要的是恢复生产,稳定民心,朱元璋制定了广积粮的国策和一系列配套措施,过去,元朝对汉族,尤其是南方汉人,实施严酷的统治,加上元明战争的消耗,劳力减员,土地荒废,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,自然无助于广积粮的实施,于是,朱明王朝发出了湖广填四川的动员令,大批不同姓氏的湖广居民,从人口比较稠密的农业生产相对先进的两湖两广,纷纷奉命涌入土地肥美,人口稀少农业生产滞后的四川,静观童氏先祖童志高、童志广、童志亮兄弟三人,就是随着这股移民大潮,于大明洪武四年,即公元1371年,结伴同行,赴川来渝。
先祖三人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,怀着去巴蜀建新家创新业的热望,告别亲人和友邻,携妇将离,背包打伞,离开了湖北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洪山坡的老家,踏上了新的征程,向西,向西,向西,朝着遥远而模糊的目的地进发,他们硬是凭借不屈不挠的意志,和一双钢铁似的脚板,跨越千重山,淌过万条水,无数个日日夜夜,无数次的风风雨雨,用两脚把从湖北孝感至四川重庆这段遥远的距离,丈量了一次。他们终于看到了渝中半岛,走进了山环水绕的重庆城,他们又高兴又疲惫的来到夫子池,小住下来,略为休整,他们三番五次的去城郊七星岗一带寻觅心中的家园,可是,那里山高地陡,石多田少,土地贫瘠,要把此地改造成为良田桑园,绝非一朝一夕的功夫,也不是兄弟三人力所能及的事,于是,先祖决定,三弟暂住渝城七星岗莲花池府学儒林铺,去留以后再说,至高志广率队继续前行,不信天府之国就没有理想的立足之地,看着缓缓流动的嘉陵江,碧绿清澈,风光如画,他们放弃了沿长江上游前进的思路,改为逆嘉陵江而上的新途,他们从临江门过江,沿着一条从重庆至川北的青石板官道,义无反顾的,又上路了,几天后,到了江北县第一大镇水土沱镇,望见前面嘉陵江北碚小三峡处,高山耸峙,水流湍急,如此险峻的山川,志高祖他们再也没有余力去迈过这道坎了,而眼前这大山麓下,就有一片长廊式的夹沟伸向两方,宽阔平坦,气候适中,良田沃土,阡陌纵横,塘水粼粼,禾苗青青,一座座农家小院掩映在竹木丛中,鸡鸣狗叫,炊烟缭绕,眼前的景象,令先祖二人怦然心动,决定舍北区而东行,就在这一带寻找心中的乐土,理想的家园,他们离开水土沱镇,行行复行行,经过水口寺,天马山,滩子口,夫归石,斜石堡,前面就是静观场了。
夕阳西下,玉兔东升,天空灰暗下来,先祖一行就在路边觅得一间破旧草屋,埋锅造饭,铺席就寝,第二天,天刚亮又出发了,没走多远,志高祖发现,从孝感出来一直随身携带的童氏家谱不知去向了,急得他立刻掉头沿路去找,可是无论怎么找,也不见族谱的踪影,志高祖冷静下来后,做了这样的思考:老祖先要我们就此止步吧!要我们就在山清水秀风光如画的静观场安居下来,就像在渤海,在雁门,在吉安、在孝感那样用我们的双手,新建一个家园,数十年,数百年,乃至数千年在此生活下去,生儿育女,兴家立业,创造美好的未来,志高祖给同行的亲人们讲了这番话语。家人们觉得很有道理,是志高祖谁出了大家之所想,于是,共同商定,就按照当时当地约定俗成的办法,插占为业,谁家看中了哪块荒废的可耕地,只要插上一根竹竿,并在竹竿上端系一根红布条或红纸条,这块地就属于他所有了,就这样,志高祖圈定了玛瑙山文笔峰一带的地,志广祖圈定了普子山一带的地,志亮祖得知这利好消息,也立即从七星岗莲花池赶来,圈定了鸡冠白岩一带的地,各自动手建设新家。明末清初战乱,分别有童氏返重庆夫子池、戴家巷,迁童家桥、童家院子、巴县二圣、长生、南岸、南川、贵州遵义等地定居或隐居,亦有到乐至、中江、潼川。
现今,童氏是原四川省江北县静观乡,现重庆市北碚区静观镇第一大姓,约有居民二千八百人。